論語鄉黨原文及翻譯~~有關論語.鄉黨?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論語鄉黨,以及論語鄉黨原文及翻譯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論語第十章翻譯
- 論語ⷩ黨的注釋譯文
- 論語鄉黨第十原文注釋及解釋
- 有關論語.鄉黨
- 如何理解《論語ⷩ黨》中“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 論語鄉黨全篇翻譯,謝謝
Q1:論語第十章翻譯
譯文: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裏、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隻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國君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公正的樣子;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
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
退出來,走下台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麵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栗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鬆愉快了。
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麵。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
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麵的量。隻有酒沒有限製,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幹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薑,但也不多吃。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鄉裏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藥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嚐。”
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麽樣。
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嚐一嚐。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嚐一嚐。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大帶子。
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
(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斂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時)也是不拜的。(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挺著,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係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
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並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後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孔子在山穀中行走,看見一群野雞在那兒飛,孔子神色動了一下,野雞飛翔了一陣落在樹上。孔子說:“這些山梁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野雞便叫了幾聲飛走了。
擴展資料:
《論語》一書,篇幅雖不大,但卻是研究、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
《論語》不僅影響中國曆史兩千多年,而且很早就流傳到海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誠可謂東方的聖經。
談到《論語》的曆史地位和影響,是與孔子的名字分不開的。孔子一生在政治上屢屢碰壁,得意時少,失意時多,但畢竟以道德高尚、人品出眾、學問淵博知名於世,受到時人稱頌。當時人說他是上天用來啟發下民的木繹、多能的聖者。
西漢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被推戴到先秦諸子之上。大史學家司馬遷專門在《史記》中為孔子立世家,將他抬到諸侯的地位,稱頌他是至聖。還有的儒者稱孔子是素王,即指有帝王之德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
此後直到清代,儒學基本上一直處於獨尊的地位。曆代統治者都竭力尊崇孔子,為他建廟祭祀,賜給他的後裔封爵和特權,並給孔子本人加上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多種華貴頭銜。
孔子的名字,幾乎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雖然曆代的儒學經過某種改造,與孔子學說的本來麵目有了一些差異,但像孔子思想中強調德治、重視教化、輕鬼神重人事、積極進取等內容,一直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準則,仍長期在曆史上發揮著作用和影響。
孔子雖然博學多識,但卻述而不作,除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外,自己並沒有寫出係統闡述思想的論著。而《論語》作為弟子和後學整理的材料,卻在這方麵起到了彌補的作用。
《論語》的內容,涉及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麵,還記載了他的一些生活習慣和細節。可以說,《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貴的第一手材料。這也就是《論語》後來能在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
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論語》在古代當官從政者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論語》中蘊含的領導智慧和領導方法,對今天的領導者仍有借鑒價值。
這裏的禮,實際上就是一種行為規範,今天可以理解為國家的法律法規、工作中的行為準則及公民道德標準等。孔子還主張凡是可恥的事情就不要做,要用羞恥之心約束自己的行為。無論是禮還是有恥,都是作用於人的行為,用它們來約束、要求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嚴以律己,是領導者必備的道德品質和作風要求,是踐行君子之道的必然選擇。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自身之過,既有利於個人道德修養的完善,還能用自身的嚴謹作風打動人,提高領導力。
嚴以律己強調的是自律。自律是對主體的變化起決定性和關鍵性作用的內在因素,是利用自我建設能力調控自己行為的過程和結果。自律要求人具有很高的自覺意識和主動精神,在別人不管、別人不看、別人不知的情形下依然嚴謹守律。
能否嚴以律己,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高低的標準之一。領導者的地位特殊,尤其是重要部門、重要崗位的領導者,經常要麵對各種各樣的誘惑和考驗。隻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思想上不鬆懈,才能守住道德和法律防線。
德高望重的朱德一貫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1975年8月,他到青島市工藝美術廠視察工作,看到一幅《三峽夕行》的貝雕畫,被它的精妙構思所吸引,讚不絕口。工廠領導趁朱德在車間參觀時,將這幅畫包裝好,悄悄放進他的汽車裏。
朱德發現後,立即派人將這幅畫送回了廠裏。這說明,領導者時時處處嚴於律己,才能不為利益所動、不為環境所汙、不為世俗所染,才能永葆純潔本色。但是,也有些領導者不能自律,經不起誘惑和考驗,墜入了犯罪的深淵。
武漢市公安局原局長楊世洪因受賄被判處死緩,他說:“自己這樣的執紀執法機關領導幹部,就像是足球場上的球門,一直是處於被人攻門、破門之中。”這話明顯是開脫自己,把過錯歸咎到職務本身及他人身上。
子路也求教相同的問題,孔子回答說:領導者自己帶頭做,才能帶動百姓毫無怨言地一起做。兩個回答雖然不同,但卻表達了一個相同的觀點:領導者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能夠帶動和影響世風的走向。
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雖然位高權重,但生活極為儉樸,從不享受特權待遇。他著裝簡樸,駕乘的是劣馬破車。齊景公派人送來好車好馬,晏嬰執意不肯接受。齊景公不解其意,晏嬰解釋說:“我節衣縮食,是為了給黎民百姓作表率,以防止奢華浪費之風盛行。
如果我們君臣都講究穿漂亮衣服,騎寶馬良駒,追求奢靡享樂,老百姓也就會仿效,其結果會導致品行不端,社會風氣敗壞。到那時再糾正就困難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賞賜。”晏嬰率先垂範,不搞特權,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世風日下、岌岌可危的齊國。
顧名思義,率先垂範就是當好表率,發揮示範作用。領導者的一言一行,群眾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其所作所為不僅是個人道德問題,而且會影響一支隊伍的形象,影響一個部門、一個地區的風氣,甚至會影響黨的事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領導者應該率先垂範,帶頭加強道德建設,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
領導者身體力行做在前麵,不用表白就可以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如果領導者思想純潔、道德高尚、行為端正,不僅會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擁戴,還會影響、帶動一方民眾的風氣積極向上。
道德高尚的君子向來都以誇誇其談、言過其行為恥。古人言語不輕易說出口,就是怕行動趕不上,就是怕言語大於行動。
君子對於自己說出的任何一句話,都不能有半點隨意,能做到的和已經做到的就說,不能做到的和沒有做到的則不能亂說。
明代的改革家、政治家張居正,出台了一係列廉政措施,但遺憾的是,他口頭上倡導清正廉潔,行動上卻大肆鋪張。
《明史》記載,張居正回鄉省親時,不惜巨資製作了史上罕見的32人抬的大轎,有臥室,有客廳,有廚房,並有金童玉女侍奉左右,極盡奢華。
有句俗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領導者隻尚空談,不務實事,他們在公眾場合、在群眾麵前說得頭頭是道,津津有味,回過頭來卻不能身體力行。群眾通常不喜歡聽領導者在台上說什麽、怎麽說,而是希望看領導者在台下做什麽、怎麽做。
真正稱職的領導者往往是沒有豪言壯語,卻有實際行動。成績也好,功勞也罷,都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隻有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受到群眾信賴。黨的好幹部楊善洲,幾十年如一日,勤奮工作,一心為民。
為了兌現“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他退休後毅然放棄了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幹就是22年,建成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並且無償上交給了國家。
為了一句承諾,楊善洲幾乎付出了一輩子。他謀事實、創業實、做人實。楊善洲這樣的人,才是群眾信賴的領導者,才是言行一致的君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
Q2:論語ⷩ黨的注釋譯文
【原文】 10ⷱ 孔子於鄉黨,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2)言,唯謹爾。
【注釋】 (1)恂恂:音x㺮,溫和恭順。 (2)便便:辯,善於辭令。
【譯文】 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裏、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隻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原文】 10ⷲ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君在,踧踖(3)如也,與與(4)如也。
【注釋】 (1)侃侃:說話理直氣壯,不卑不亢,溫和快樂的樣子。 (2)訚訚:音y㭮,正直,和顏悅色而又能直言諍辯。 (3)踧踖:音c㹠j㭯쨀不安的樣子。 (4)與與:小心謹慎、威儀適中的樣子。
【譯文】 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國君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公正的樣子;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原文】 10ⷳ 君召使擯(1),色勃如也(2);足躩(3)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4)如也。趨進,翼如也(5)。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
【注釋】 (1)擯:音b㬮,動詞,負責招待國君的官員。 (2)色勃如也:臉色立即莊重起來。 (3)足躩:躩,音ju㩯 奿맚樣子。 (4)襜:音ch䁮,整齊之貌。 (5)翼如也:如鳥兒展翅一樣。
【譯文】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
【原文】 10ⷴ 入公門,鞠躬如(1)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2)。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3)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4),逞(5)顏色,怡怡如也。沒階(6),趨進,翼如也。複其位,踧踖如也。
【注釋】 (1)鞠躬如:謹慎而恭敬的樣子。 (2)履閾:閾,音y㹯檻,腳踩門坎。 (3)攝齊:齊,音z䫯ᣦ的下擺。攝,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擺。 (4)降一等:從台階上走下一級。 (5)逞:舒展開,鬆口氣。 (6)沒階:走完了台階。
【譯文】 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台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原文】 10ⷵ 執圭(1),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2),足蹜蹜(3),如有循(4)。享禮(5),有容色。私覿(6),愉愉如也。
【注釋】 (1)圭:一種上圓下方的玉器,舉行典禮時,不同身份的人拿著不同的圭。出使鄰國,大夫拿著圭作為代表君主的憑信。 (2)戰色:戰戰兢兢的樣子。 (3)蹜蹜:音s㹯𗯧樣子。 (4)如有循:循,沿著。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一樣。 >>>(5)享禮:享,獻上。指向對方貢獻禮物的儀式。使者受到接見後,接著舉行獻禮儀式。 (6)覿:音d㭯見。
【譯文】 (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麵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栗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鬆愉快了。
【評析】 以上這五章,集中記載了孔子在朝、在鄉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態、言行都不同。他在家鄉時,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的老實人;他在朝廷上,則態度恭敬而有威儀,不卑不亢,敢於講話,他在國君麵前,溫和恭順,局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所有這些,為人們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體的資料。
【原文】 10ⷶ 君子不以紺緅飾(1),紅紫不以為褻服(2)。當暑,袗絺綌(3),必表而出之(4)。緇衣(5),羔裘(6);素衣,麑(7)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8)。必有寢衣(9),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0)。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11),必殺之(12)。羔裘玄冠(13)不以吊(14)。吉月(15),必朝服而朝。
【注釋】 (1)不以紺緅飾:紺,音g㠮,深青透紅,齋戒時服裝的顏色。緅,音z卵,黑中透紅,喪服的顏色。這裏是說,不以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顏色布給平常穿的衣服鑲上邊作飾物。 (2)紅紫不以為褻服:褻服,平時在家裏穿的衣服。古人認為,紅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紅紫色。 (3)袗絺綌:袗綌,音zh䛮,單衣。絺,音ch䫯布。綌,音x㬯布。這裏是說,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單衣穿在外麵,裏麵還要襯有內衣。 (5)緇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7)麑:音n㭯𝨉 (8)短右袂:袂,音m㨩,袖子。右袖短一點,是為了便於做事。 (9)寢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用整幅布製作,不加以裁剪。折疊縫上。 (12)必殺之:一定要裁去多餘的布。殺,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禮貌。 (14)不以吊:不用於喪事。 (15)吉月:每月初一。一說正月初一。
【譯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麵。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原文】
10ⷷ 齊(1),必有明衣(2),布。齊必變食(3),居必遷坐(4)。
【注釋】 (1)齊:同齋。 (2)明衣:齋前沐浴後穿的浴衣。 (3)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指不飲酒,不吃蔥、蒜等有刺激味的東西。 (4)居必遷坐:指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譯文】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原文】 10·8 食不厭精,膾(1)不厭細。食饐(2)而餲(3),魚餒(4)而肉敗(5),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6),不食。不時(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9)。唯酒無量,不及亂(10)。沽酒市脯(11),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注釋】 (1)膾:音ku㠩,切細的魚、肉。 (2)饐:音y㬯。食物放置時間長了。 (3)餲:音㠩,變味了。 (4)餒:音n䛩,魚腐爛,這裏指魚不新鮮。 (5)敗:肉腐爛,這裏指肉不新鮮。 (6)飪:烹調製作飯菜。 (7)不時:應時,時鮮。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氣:同“餼”,音x㬯穣。 (10)不及亂:亂,指酒醉。不到酒醉時。 (11)脯:音f甯肉幹。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麵的量。隻有酒沒有限製,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幹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薑,但也不多吃。
【原文】 10·9 祭於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釋】 (1)不宿肉:不使肉過夜。古代大夫參加國君祭祀以後,可以得到國君賜的祭肉。但祭祀活動一般要持續二三天,所以這些肉就已經不新鮮,不能再過夜了。超過三天,就不能再過夜了。 (2)祭肉:這是祭祀用的肉。
【譯文】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評析】 以上4章裏,記述了孔子的衣著和飲食習慣。孔子對“禮”的遵循,不僅表現在與國君和大夫們見麵時的言談舉止和儀式,而且表現在衣著方麵。他對祭祀時、服喪時和平時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單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禮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規定。在吃的方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且對於食物,有八種他不吃。吃了,就有害於健康。
【原文】 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原文】 10·11 雖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齊(3)如也。
【注釋】 (1)菜羹:用菜做成的湯。 (2)瓜祭:古人在吃飯前,把席上各種食品分出少許,放在食具之間祭祖。 (3)齊:同齋。
【譯文】 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原文】 10·12 席(1)不正,不坐。
【注釋】 (1)席:古代沒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鋪於地麵的席子上。
【譯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10·13 鄉人飲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釋】 (1)鄉人飲酒:指當時的鄉飲酒禮。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譯文】 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
【原文】 10·14 鄉人儺(1),朝服而立於阼階(2)。
【注釋】 (1)儺:音nu㳣古代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 (2)阼階:阼,音zu㲯𑩺台階。主人立在大堂東麵的台階,在這裏歡迎客人。
【譯文】 鄉裏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原文】 10·15 問(1)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釋】 (1)問:問候。古代人在問候時往往要致送禮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別客人時,兩次拜別。
【譯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評析】 以上6章中,記載了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矩或者習慣。他時時處處以正人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盡量符合禮的規定。他認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麽,一投足、一舉手都必須依照禮的原則。這一方麵是孔子個人修養的具體反映,一方麵也是他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體力行的。
【原文】 10·16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嚐。”
【譯文】 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藥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嚐。”
【原文】 10·17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麽樣。
【評析】 孔子家裏的馬棚失火被燒掉了。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後,首先問人有沒有受傷。有人說,儒家學說是“人學”,這一條可以作佐證材料。他隻問人,不問馬,表明他重人不重財,十分關心下麵的人。事實上,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人道主義思想的發端。
【原文】 10·18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1),必熟而薦(2)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注釋】 (1)腥:牛肉。 (2)薦:供奉。
【譯文】 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嚐一嚐。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嚐一嚐。
【評析】 古時候君主吃飯前,要有人先嚐一嚐,君主才吃。孔子對國君十分尊重。他在與國君吃飯時,都主動嚐一下,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原文】 10·19 疾,君視之,東首(1),加朝服,拖紳(2)。
【注釋】 (1)東首:頭朝東。 (2)紳: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譯文】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大帶子。
【評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國君來探視他,他無法起身穿朝服,這似乎對國君不尊重,有違於禮,於是他就把朝服蓋在身上。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會失禮於國君。
【原文】 10·20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 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原文】 10·21 入太廟,每事問(1)。
【注釋】 (1)此章重出。譯文參見《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原文】 10·22 朋友(1)死,無所歸,曰:“於我殯(2)。”
【注釋】 (1)朋友:指與孔子誌同道合的人。 (2)殯:停放靈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殯,這裏是泛指喪葬事務。
【譯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斂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
【原文】 10·23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 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時)也是不拜的。
【評析】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車馬還重要,這是為什麽呢?因為祭肉關係到“孝”的問題。用肉祭祀祖先之後,這塊肉就不僅僅是一塊可以食用的東西了,而是對祖先盡孝的一個載體。
【原文】 10·24 寢不屍,居不客。
【譯文】 (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挺著,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原文】 10·25 見齊衰(1)者,雖狎(2),必變。見冕者與瞽者(3),雖褻(4),必以貌。凶服(5)者式(6)之。式負版者(7)。有盛饌(8),必變色而作(9)。迅雷風烈必變。
【注釋】 (1)齊衰:z䫠cu䫯喪服。 (2)狎:音xi㡯檨👧意思。 (3)瞽者:盲人,指樂師。 (4)褻:音xi㨯拣熟悉。 (5)凶服:喪服。 (6)式:同軾,古代車輛前部的橫木。這裏作動詞用。遇見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時,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橫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這在當時是一種禮節。 (7)負版者:背負國家圖籍的人。當時無紙,用木版來書寫,故稱“版”。 (8)饌:音zhu㠮,飲食。盛饌,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來。
【譯文】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係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並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原文】 10·26 升車,必正立,執綏(1)。車中,不內顧(2),不疾言(3),不親指(4)。
【注釋】 (1)綏:上車時扶手用的索帶。 (2)內顧:回頭看。 (3)疾言:大聲說話。 (4)不親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劃。
【譯文】 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後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評析】 以上這幾章,講的都是孔子如何遵從周禮的。在許多舉動上,他都能按禮行事,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環境,應該有什麽表情、什麽動作、什麽語言,他都一絲不苟,準確而妥貼。所以,孔子的學生們在談起這些時,津津樂道,極其佩服。
【原文】 10·27 色斯舉矣(1),翔而後集(2)。曰:“山梁雌雉(3),時哉時哉!(4)”子路共(5)之,三嗅而作(6)。
【注釋】 (1)色斯舉矣:色,臉色。舉,鳥飛起來。 (2)翔而後集:飛翔一陣,然後落到樹上。鳥群停在樹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雞。 (4)時哉時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這是說野雞時運好,能自由飛翔,自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應為狊字之誤。狊,音j㺯兩翅。一本作“戛”字,鳥的長叫聲。
【譯文】 孔子在山穀中行走,看見一群野雞在那兒飛,孔子神色動了一下,野雞飛翔了一陣落在樹上。孔子說:“這些山梁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野雞便叫了幾聲飛走了。
【評析】 這裏似乎是在遊山觀景,其實孔子是有感而發。他感到山穀裏的野雞能夠自由飛翔,自由落下,這是“得其時”,而自己卻不得其時,東奔西走,卻沒有獲得普遍響應。因此,他看到野雞時,神色動了一下,隨之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①色斯舉孔子及《論語》簡介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一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於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史記ⷥ픥퐤𘖥),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曆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麵,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係,隻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複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 慎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曆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
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湥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Q3:論語鄉黨第十原文注釋及解釋
【原文】10.1孔子於鄉黨,恂(xūn)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pián)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君在,踧踖(cùjí)如也,與與如也。
【譯文】生活中的孔子,溫和恭順,像不會說話的樣子。在宗廟裏朝廷之上很善於言辭,隻是言談謹慎罷了。上朝的時候,與比自己官位低的人交談,顯得溫和而又快樂;與比自己官位高的人交談,就顯得正直而恭敬。國君在的時候,就顯得很不安,但又儀態適中。
【解讀】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語態、語調、語氣都折射著一個人的智慧和涵養。於不同的人交往所體現出來的風度也應該不一樣。
【原文】10.2君召使擯(bī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chān)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
【譯文】國君召見孔子讓他去接待賓客,孔子總是臉色莊重,腳步輕快。向和他一起站立迎接賓客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服隨之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向前的時候,就像鳥兒展開翅膀一樣。賓客走了之後,他一定向國君回報說:“客人已經走了,不再回來了。”
【解讀】這一章體現的是孔子接待賓客時的容貌、動作和神態。
【原文】10.3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yù)。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複其位,踧踖如也。
【譯文】孔子進入宮門的時候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就像沒有容身之地。不站在門中間,也不踩著門檻。經過國君的位置時,臉色莊重,腳步輕快,說話的時候好像中氣不足的樣子。提起衣服的下擺上堂的時候,恭敬謹慎,屏氣像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一級台階,臉色便舒展了,顯出輕鬆愉快的樣子。下完台階,快步向前走的時候,就像鳥兒展開翅膀那樣。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不安的樣子。
【解讀】這一章記載的是孔子在朝中晉拜君王時的動作行為和神態。
【原文】10.4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入授,勃如戰色,足蹜蹜(sù)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dí),愉愉如也。
【譯文】(出使別國的時候)舉著圭,恭敬謹慎的樣子,就好像舉不動。舉在上麵的時候像作揖,放在下麵時像是遞給人東西,臉色戰戰兢兢,腳步細小像是沿著一條線走一樣。贈送禮物的時候,滿臉和氣。以私人身份會見的時候,就很輕鬆愉快。
【解讀】這一章記載的是孔子在外交禮儀上的行為表現。
【原文】10.5君子不以紺緅(gàn 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xiè)服。當暑,袗絺綌(zhěn xì chī),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譯文】孔子不用青透紅或黑裏透紅的顏色做衣領的鑲邊,不用紅紫色的布做家居時穿的便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麻布單衣時,一定穿在內衣的外麵。黑色的罩衣配子羔皮衣;白色的罩衣配麑裘衣;黃色的罩衣配狐裘衣。在家穿的棉皮衣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一定要有睡衣,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服喪期間除外,衣帶上沒有什麽不能佩戴的裝飾品。除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外,其他的衣服一定要剪裁掉多餘的布。紫羔衣和黑色的帽子都不在吊喪時穿著。大年初一,一定要穿著上朝的禮服去朝見君主。
【解讀】這一章記載的是孔子的穿著服飾。大家不要不注意穿著服飾,這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需要我們學習,服飾是人與人交往中的基本禮儀。
【原文】10.6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譯文】齋戒的時候,沐浴前一定要準備好用布做的浴衣。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日常的飲食,遷移臥室。
【解讀】古人重視齋戒,這一章談的就是齋戒時的注意事項。
【原文】10.7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yì)而餲(ài),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譯文】吃的糧食舂得越精細越好,魚和肉不要怕切細了。飯變味,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顏色不好,不吃。味道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合時令的東西,不吃。不是按照正規方法割的肉,不吃。沒有適當的調味品,不吃。肉雖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過米飯。隻有酒沒有限量,但不能喝醉亂性。從小攤上買來的酒和幹肉,不吃。不撤掉薑碟,不多吃。
【解讀】這一章記載了孔子對飲食的看法。飲食涉及了健康與養生,所以孔子一貫重視飲食。
【原文】10.8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譯文】參加國君祭祀得來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自己家裏的祭肉,存放不能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能吃了。
【解讀】這一章說的是對用於祭祀的肉該如何處理的問題。
【原文】10.9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不交談。
【解讀】有人說孔子的這句話說指的是祭祀期間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這樣作為的是體現莊嚴肅穆。
【原文】10.10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譯文】即使吃的是粗飯、菜湯,要吃的時候也要祭一祭,並且祭的時候要表情嚴肅認真。
【解讀】這裏說的是能夠吃上粗茶淡飯,也要感謝自然的賜予。
【原文】10.11席不正,不坐。
【譯文】不是自己該坐的位置,不要坐。
【解讀】這句話仔細琢磨很有意思,很多人認為是席位不端正不坐下。我倒以為說的是赴宴的時候要分清主賓的位置依次落座,不要坐在自己不該坐的位置。古人在宴飲中,很注意長幼的座次區別。我們今天也是這樣,都要把做尊貴的位置讓給長者或領導來坐,就是這個道理。
【原文】10.12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同本鄉人一起宴飲,要等到年長者走後,自己再走。
【解讀】這一章說的還是宴飲時的禮節。體現對長者的尊重,這是年輕人的基本禮節。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注意。
【原文】10.13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譯文】鄉裏人迎神驅鬼,就穿上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解讀】本章記載鄉人驅逐疫鬼的祭祀活動。錢穆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書記載說,古代的住宅,東偏是祠堂,即廟,西偏是家屋,即寢。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可說不是活人是死人,祭祖自屬大事。
【原文】10.14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譯文】托人向在其他地方朋友問候,在送別受托者的時候,一定要一拜再拜。
【解讀】托朋友辦事一定要表示謝意,這也是交往和總要注意的事情。
【原文】10.15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嚐。”
【譯文】季康子贈送藥時,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對這藥性不了解,不敢嚐。”
【解讀】這是生活中的小事和細節,我們注意孔子是怎麽處理的就可以了。
【原文】10.16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馬圈失火了。孔子上朝回來聽說後問:“傷著人了嗎?”不問馬。
【解讀】這一章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生命的敬重。
【原文】10.17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譯文】國君賜給吃的,一定要先擺正席子嚐一嚐。國君賜給生肉,一定要煮熟了供奉祖先。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起來。陪侍君主吃飯,在國君祭祀的時候,自己先替國君嚐一嚐。
【解讀】這一章講的是接受賞賜食物時的基本禮節。
【原文】10.18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譯文】孔子生病,國君來探視的時候,他頭朝東躺著,身上蓋著朝服,再把大帶子加在禮服上拖垂下來。
【解讀】生病接受領導探望是應該具有的禮節。
【原文】10.19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國君召見,不等駕好車就先步行走了。
【解讀】這裏講的是臣受君命之禮。
【原文】10.20入太廟,每事問。
【譯文】孔子進了太廟,什麽事都問一問。
【解讀】需要體會與此前出現的同一句話的不同含義。
【原文】10.21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譯文】朋友死了,沒有人收殮,孔子說:“喪事就由我來辦吧。”
【解讀】與朋友交往,不但要善始,也該善終。此外也體現了孔子的大愛精神。
【原文】10.22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朋友贈送的禮物,即使是車馬,隻要不是祭肉,接受的時候也不拜。
【解讀】饋贈之禮,重情義不重財物輕薄。
【原文】10.23寢不屍,居不客。
【譯文】睡覺時不像屍體一樣直挺著,平日在家的時候不必像參加祭祀和接待賓客那樣嚴肅莊重。
【解讀】這是孔子認為的坐臥之禮。我以為睡覺也有美感的問題,而平日居家是要放鬆心靈的時間,無需緊張嚴肅。
【原文】10.24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譯文】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關係很親密,也一定改變表情,表示哀悼。看見戴著禮帽的官員和盲人,即使很熟悉,也一定要很禮貌。在車上遇到穿喪服的人,一定要微微俯身,手扶著車前的橫木。遇見背負國家地圖的人,也這樣做,有豐盛的菜肴,一定要改變神色,站立起來致謝。遇到疾雷大風,也一定要改變神色。
【解讀】這裏講的是平日行走時路遇他人的禮節。
【原文】10.25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上車時,一定要端正地站好,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裏不回頭看,不大聲說話,不用手指指點點。
【解讀】孔子對乘車有很嚴格的要求。為的是安全和禮貌。
【原文】10.26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譯文】雌雉看到人的臉色變了,就飛向天空,盤旋一會就又停在一處。孔子說:“山上的這些雌雉,很懂得變化呀!”子路向它們拱手,它們就又振振翅膀飛走了。”
【解讀】這一章我以為總括全篇,說的是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禮節要因時、因地、因人而動。
Q4:有關論語.鄉黨
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清人考證,此馬廄為孔子自家的。孔子退朝回家,得知馬廄被燒了(焚可以指人為也可以指天災),隻問了一句是否傷人。記錄者加了一句“不問馬”,言外之意是一般人總是還有問問馬的,馬畢竟是條命,也是重大財產。後人解釋說是“賤畜而重人”。朱子說:“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蓋貴人賤畜,理當如此。”不過,“貴人賤畜”之說不足以解惑。領導幹部裏不是常說“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嗎,可見財產也是很重要的。“貴人”不足以“不問馬”。動物保護主義者一定會對孔子有意見。
還有一個疑問,孔子問傷了人沒有,回答是什麽呢?傷了還是沒傷。如果傷了人,孔子會立刻組織善後工作,很可能“未暇問”馬。可是記錄者隻說“不問馬”,而不是“未及問馬”。而且如果傷了人,為什麽就此戛然而止了呢?傷了誰?是馬夫還是別人?重不重?有沒有生命危險?如果傷了人,夫子之言僅此三字,似乎不合情理。如果沒有傷人,孔子又不問馬,是不是有點“不愛馬”了呢?難道馬的地位在孔子心目中如此之低嗎?孔子曾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馬亦有德,豈可不愛哉?
或許可能的答案是馬廄裏已經沒有馬了。《正義》雲:“夫子仕魯為大夫,得有馬乘,故鄭(玄)以退朝為自朝來歸,明此廄為夫子家廄矣。”原來,夫子坐著馬車去上朝,家裏的馬廄裏已經沒有馬了。
可是如果馬廄裏沒有馬,記錄者為什麽又要多此一舉地加上句“不問馬”呢?
難道句讀應當這樣讀:“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雖然劉寶楠《正義》明確說不應把“不”誤讀為“否”,《釋文》、揚雄都犯了這個錯誤。但是,“不”和“否”也是可以通假的。而且《論語》中沒有用作“不是、沒有”的“否”。(“否”字隻有一見:《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如果這樣一來,孔子就並非不問馬了,而是問了人之後得到否定消息,再問馬,這也是先人後馬,重人輕馬,一問一答,合情合理。
Q5:如何理解《論語ⷩ黨》中“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10•19 疾,君視之,東首(1),加朝服,拖紳(2)。
【注釋】 (1)東首:頭朝東。 (2)紳: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譯文】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大帶子。
【小思】
這是講孔子在病中見君主的禮節。
普通生病叫病,而疾是指很重的病,差不多要病危快死了。古人因為要死在正寢,所以病危的時候,就要搬到正寢,有詞曰“寢疾”。
因為孔子患病太厲害了,以致於國君來探視他,他也無法起身穿朝服,這似乎對國君不尊重,有違於禮。於是就做個變通,他把朝服蓋在身上,還放上紳帶(很寬大的腰帶,上朝時候所用。所以有“紳士”之說。)這個充分反映出孔子對禮的遵循是一絲不苟,死而後已。
關於孔子與君主相見的具體過程,有人推測還是要按照禮節,孔子麵向北方,而君主麵南。孔子東首而右側。這個推測是有根據的。漢代時候有個名臣龔勝曾經照《論語》的說法演示過一回。
《漢書•龔勝傳》:“莽既篡國,……遣使者奉璽書,太子師友祭酒印綬,安車駟馬迎勝,……使者欲令勝起迎,久立門外,勝稱病篤,為床室中戶西南牖下,東首加朝服拕紳。使者入戶,西行南麵立,致詔付璽書。”
龔勝是西漢大臣,德高望重,王莽篡位之後,想借重於他。於是給他加官進爵。他就假裝病的爬不起來了。於是欽差大臣沒辦法,就模仿了孔子的具體做法,在臥室裏麵進行宣讀詔書。龔勝是躺在屋內的西南角的窗戶下,然後“東首加朝服拕紳”,身上披朝服,加紳帶。同時腦袋朝著東麵,右側身,麵對北方。然後使者進門,向西走,南麵對著龔勝,開始宣讀詔書。這個描述就很具體了。他們位置的尊卑關係是很明確的。
Q6:論語鄉黨全篇翻譯,謝謝
10.1 孔子於鄉黨,恂恂⑴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⑵言,唯謹爾。
【譯文】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非常恭順,好像不能說話的樣子。
他在宗廟裏、朝廷上,有話便明白而流暢地說出,隻是說得很少。
【注釋】⑴恂恂——恂音旬,x㺮,恭順貌。 ⑵便便——便舊讀駢,pi㡮。
10.2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⑴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譯文】上朝的時候,[君主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恭敬的樣子。君主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步安祥的樣子。
【注釋】⑴誾——音銀,y㭮。
10.3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⑴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⑵,襜⑶如也。趨進⑷,翼如也。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
【譯文】魯君召他去接待外國的貴賓,麵色矜持莊重,腳步也快起來。向兩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卻很整齊。快步向前,好像鳥兒舒展了翅膀。貴賓辭別後一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了。”
【注釋】⑴躩——音矍,ju㩯侃義疏引江熙雲:“不暇閑步,躩,速貌也。” ⑵前後——俯仰的意思。 ⑶襜——音幨,ch䁮,整齊之貌。 ⑷趨進——在行步時一種表示敬意的行動。
10.4 入公門,鞠躬如⑴也,如不容。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過位⑵,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⑶升堂,鞠躬如也,屏氣⑷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沒階,趨進⑸,翼如也。
複其位,踧踖如也。
【譯文】孔子走進朝廷的門,害怕而謹慎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不踩門坎。
經過國君的坐位,麵色便矜莊,腳步也快,言語也好像中氣不足。
提起下襬向堂上走,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來,降下台階一級,麵色便放鬆,怡然自得。
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好像鳥兒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內心不安的樣子。
【注釋】⑴鞠躬如——這“鞠躬”兩字不能當“曲身”講。這是雙聲字,用以形容謹慎恭敬的樣子。論語所有“□□如”的區別詞(區別詞是形容詞、副詞的合稱),都不用動詞結構。清人盧文弨龍城劄記說:“„.且曲身乃實事,而雲曲身如,更無此文法。” ⑵過位——過舊音戈,平聲。位是人君的坐位,經過之時,人君並不在,坐位是空的。 ⑶攝齊——齊音谘,z䫯ᣨ㳧𘫤的下襬;攝,提起。 ⑷屏——音丙,又音並,b琮g,屏氣卽屏息,壓抑呼吸。 ⑸趨進——有些本子無“進”字,不對。自漢以來所有引論語此文的都有“進”字,唐石經也有“進”字,太平禦覽 居處部、人事部引文,張子正蒙引文也都有“進”字。
10.5 執圭⑴,鞠躬如也,如不勝⑵。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⑶。
享禮⑷,有容色⑸。
私覿⑹,愉愉如也。
【譯文】[孔子出使到外國,舉行典禮,]拿著圭,恭敬謹慎地,好像舉不起來。向上舉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給別人。麵色矜莊好像在作戰。腳步也緊湊狹窄,好像在沿著[一條線]走過。
獻禮物的時候,滿臉和氣。
用私人身分和外國君臣會見,顯得輕鬆愉快。
【注釋】⑴圭——一種玉器,上圓,或者作劍頭形,下方,舉行典禮的時候,君臣都拿著。 ⑵勝——音升,sh䓮g,能擔負得了。 ⑶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縮,“蹜蹜”,舉腳密而狹的樣子。“如有循”,所沿循的應當是很窄狹的東西,所以譯文加了“一條線”諸字以示意。 ⑷享禮——古代出使外國,初到所聘問的國家,便行聘問禮。“執圭”一段所寫的正是行聘問禮時孔子的情貌。聘問之後,便行享獻之禮。“享禮”就是享獻禮,使臣把所帶來的各種禮物羅列滿庭。 ⑸有容色——儀禮 聘禮:“及享,發氣焉盈容。”“有容色”就是“發氣焉盈容”。 ⑹覿——音狄,d㭯𘨦。
10.6 君子不以紺緅飾⑴,紅紫不以為褻服⑵。
當暑,袗絺綌⑶,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⑷。
褻裘長⑸,短右袂⑹。
必有寢衣⑺,長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⑻,必殺之⑼。
羔裘玄冠不以吊⑽。
吉月⑾,必朝服而朝。
【譯文】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鐵灰色作鑲邊,[近乎赤色的]淺紅色和紫色不用來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著粗的或者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裹著襯衫,使它露在外麵。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黃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襖身材較長,可是右邊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覺一定有小被,長度合本人身長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墊。
喪服滿了以後,什麽東西都可以佩帶。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黑色禮帽都不穿戴著去吊喪。
大年初一,一定穿著上朝的禮服去朝賀。
【注釋】⑴紺緅飾——紺音贛,g㠮;緅音鄒,z卵;都是表示顏色的名稱。“紺”是深青中透紅的顏色,相當今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紅少,比紺更暗的顏色,這裏用“鐵灰色”來表明它。“飾”是滾邊,鑲邊,緣邊。古代,黑色是正式禮服的顏色,而這兩種顏色都近於黑色,所以不用來鑲邊,為別的顏色作裝飾。 ⑵紅紫不以為褻服——古代大紅色叫“朱”,這是很貴重的顏色。“紅”和“紫”都屬此類,也連帶地被重視,不用為平常家居衣服的顏色。 ⑶袗絺綌——袗音軫,zh䛮,單也。此處用為動詞。絺音癡,ch䫯布;綌音隙,x㬯布。 ⑷緇衣羔裘等三句——這三句表示衣服裏外的顏色應該相稱。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麵一定要用罩衣,這罩衣就叫做裼(音錫)衣。這裏“緇衣”、“素衣”、“黃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緇,黑色。古代所謂“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n㭯毛是白色。 ⑸褻裘長——褻裘長為著保暖。古代男子上麵穿衣,下麵穿裳(裙),衣裳不相連。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襖就做得比較長。 ⑹短右袂——袂,m㨩,袖子。右袖較短,為著做事方便。有人認為衣袖一長一短,不大好看,孔子不會如此,於是對這一句別生解釋,我認為那些解釋都不可信。 ⑺寢衣——卽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⑻帷裳——禮服,上朝和祭祀時穿,用整幅布做,不加翦裁,多餘的布作褶疊(褶疊古代叫做襞積),猶如今天的百褶裙。古代男子上衣下裙。 ⑼殺——去聲,sh㠩,減少,裁去。“殺之”就是縫製之先裁去多餘的布,不用褶疊,省工省料。 ⑽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種禮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喪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著去吊喪。 ⑾吉月——這兩個字有各種解釋:(甲)每月初一(舊注都如此);(乙)“吉”字誤,應該作“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曆者以下月初一告之於君(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羣經平議);兩說都不可信。今從程樹德論語集釋之說。
10.7 齊,必有明衣,布⑴。
齊必變食⑵,居必遷坐⑶。
【譯文】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齋戒的時候,一定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注釋】⑴布——現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紡織的,但古代沒有草棉,布的質料,王夫之四書稗疏說:“古之言布者,兼絲麻枲葛而言之。練絲為帛,未練為布,蓋今之生絲絹也。清商曲有雲:‘絲布澀難縫’,則晉 宋間猶有絲布之名。唯孔叢子謂麻苧葛曰布,當亦一隅之論。”趙翼陔餘叢考說:“古時未有棉布,凡布皆麻為之。記曰:‘治其絲麻,以為布帛’是也。” ⑵變食——變食的內容,古人有三種說法:(甲)莊子 人間世篇說:“顏回曰:‘回之家貧,惟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齊乎?’曰:‘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有人據此,便把“不飲酒,不茹葷(葷是有濃厚氣味的蔬菜,如蒜、韭、蔥之屬)”來解釋“變食”。(乙)周禮 天官膳夫:“王日一舉„.王齊,日三舉。”這意思是王每天雖然吃飯三頓,卻隻在第一頓飯時殺牲,其餘兩頓,隻把第一頓的剩菜回鍋罷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會頓頓吃新鮮的。若在齋戒之時那就頓頓吃新鮮的,不吃回鍋的剩菜,取其潔淨,這便是“變食”。(丙)金鶚求古録禮說補遺說,變食不但不飲酒、不食蔥蒜等,也不食魚肉。 ⑶遷坐——等於說改變臥室。古代的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寢”;齋戒之時則居於“外寢”(也叫“正寢”),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還規定著舉行大祭,在齋戒之時官吏不宿於正寢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這或者猶是古代風俗的殘餘。
10.8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⑴,魚餒而肉敗⑵,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⑶,不食。割不正⑷,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⑸。
唯酒無量,不及亂⑹。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薑食,不多食。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糧食黴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喫。食物顏色難看,不喫。氣味難聞,不喫。烹調不當,不喫。不到該當喫食時候,不喫。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喫。沒有一定調味的醬醋,不喫。
席上肉雖然多,喫它不超過主食。
隻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
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喫。
喫完了,薑不撤除,但喫得不多。
【注釋】⑴饐而餲——饐音懿,y㬯䲯 i;飲食經久而腐臭。 ⑵餒,敗——餒音“內”的上聲,n䛩,魚腐爛叫“餒”,肉腐爛叫“敗”。 ⑶不時——有兩說:(甲)過早的食物,冬天在溫室種菜蔬,在漢書 循吏召信臣傳和桓寬鹽鐵論 散不足篇裏便稱為“不時之物”。但在漢朝,也隻有“太官園”和其他少數園圃才能供奉,也隻有皇上和極為富貴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時,不但不必有溫室種菜的技術,卽有,孔子也未必能夠享受。(乙)不是該當吃食的時候。呂氏春秋 盡數篇:“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卽此意。 ⑷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殺豬牛羊時肢體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說本王夫之四書稗疏。 ⑸食氣——食音嗣,“氣”,說文引作“既”。“既”、“氣”、“餼”三字古書通用。“食氣”,飯料。 ⑹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雲:“亂者神誌昏亂也。左傳宣公十五年傳:‘疾病則亂’。論語 鄉黨篇:‘唯酒無量不及亂’。易象傳曰:‘乃亂乃萃,其誌亂也。’得其恉矣。”
10.9 祭於公,不宿肉⑴。祭肉⑵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譯文】參與國家祭祀典禮,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別的祭肉留存不超過三天。若是存放過了三天,便不喫了。
【注釋】⑴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禮。天子諸侯的祭禮,當天清早宰殺牲畜,然後舉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繹祭”。繹祭之後才令各人拿自己帶來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貴賤等級分別頒賜祭肉。這樣,祭於公的肉,在未頒下來以前,至少是放了一兩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 ⑵祭肉——這一祭肉或者指自己家中的,或者指朋友送來的,都可以。
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喫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10.11 雖疏食菜羹,瓜祭⑴,必齊如也。
【譯文】雖然是糙米飯小菜湯,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時候還一定恭恭敬敬,好像齋戒了的一樣。
【注釋】⑴瓜祭——有些本子作“必祭”,“瓜”恐怕是錯字。這是食前將席上各種食品拿出少許,放在食器之間,祭最初發明飲食的人,左傳叫氾祭。
10.12 席⑴不正,不坐。
【譯文】坐席擺的方向不合禮製,不坐。
【注釋】⑴席——古代沒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麵上鋪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葦、蒯草、竹篾以至禾穰為質料。現在日本人還保留著席地而坐的習慣。墨子 非儒篇說:“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以“端”解“正”,則“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然而漢書 王尊傳說,“[匡]衡與中二千石大鴻臚賞等會坐殿門下,衡南鄉,賞等西鄉。衡更為賞布東鄉席,起立延賞坐„.而設不正之席,使下坐上”雲雲,那麽,“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禮製之意。
10.13 鄉人飲酒⑴,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這纔出去。
【注釋】⑴鄉人飲酒——卽行鄉飲酒禮,據禮記 鄉飲酒義“少長以齒”。王製也說:“習鄉尚齒”。既論年齡大小,所以孔子必須讓杖者先出。
10.14 鄉人儺⑴,朝服而立於阼階⑵。
【譯文】本地方人迎神驅鬼,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注釋】⑴灘——音挪,nu㳯䤻㧚一種風俗,迎神以驅逐疫鬼。解放前的湖南,如果家中有病人,還有雇請巫師以驅逐疫鬼的迷信,叫做“衝儺”,可能是這種風俗的殘餘。 ⑵阼階——阼音祚,zu㲯𑩺台階,主人所立之地。
10.15 問⑴人於他邦,再拜⑵而送之。
【譯文】托人給在外國的朋友問好送禮,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注釋】⑴問——問訊,問好。不過古代問好,也致送禮物以表示情意,如詩經 鄭風 女曰雞鳴“雜佩以問之”,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問弦多以琴”,因此譯文加了“送禮”兩字。 ⑵拜——拱手並彎腰。
10.16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嚐。”
【譯文】季康子給孔子送藥,孔子拜而接受,卻說道:“我對這藥性不很了解,不敢試服。”
10.17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孔子的馬棚失了火。孔子從朝廷回來,道:“傷了人嗎?”不問到馬。
10.18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⑴之。君賜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譯文】國君賜以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坐位先嚐一嚐。國君賜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進供。國君賜以活物,一定養著它。
同國君一道吃飯,當他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自己先喫飯,[不喫菜。]
【注釋】⑴薦——進奉。這裏進奉的對象是自己的祖先,但不能看為祭祀。
10.19 疾,君視之,東首⑴,加朝服,拖紳⑵。
【譯文】孔子病了,國君來探問,他便腦袋朝東,把上朝的禮服披在身上,拖著大帶。
【注釋】⑴東首——指孔子病中仍舊臥床而言。古人臥榻一般設在南窗的西麵。國君來,從東邊台階走上來(東階就是阼階,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國君自以為是全國的主人,就是到其臣下家中,仍從阼階上下),所以孔子麵朝東來迎接他。 ⑵加朝服,拖紳——孔子臥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隻能蓋在身上。紳是束在腰間的大帶。束了以後,仍有一節垂下來。
10.20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國君呼喚,孔子不等待車輛駕好馬,立卽先步行。
10.21 入太廟,每事問⑴。
【注釋】⑴見八佾篇。
10.22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⑴。”
【譯文】朋友死亡,沒有負責收斂的人,孔子便道:“喪葬由我來料理。”
【注釋】⑴殯——停放靈柩叫殯,埋葬也可以叫殯,這裏當指一切喪葬事務而言。
10.23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朋友的贈品,卽使是車馬,隻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時候,不行禮。
10.24 寢不屍,居不客⑴。
【譯文】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直躺著],平日坐著,也不像接見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樣,[跪著兩膝在席上。]
【注釋】⑴居不客——“客”本作“容”,今從釋文和唐石經校訂作“客”。居,坐;客,賓客。古人的坐法有幾種,恭敬的是屈著兩膝,膝蓋著地,而足跟承著臀部。作客和見客時必須如此。不過這樣難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所以說文說:“居,蹲也。”(這幾個字是依從段玉裁的校本。)最不恭敬的坐法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樣,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說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10.25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凶服者式⑴之。式負版⑵者。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迅雷風烈⑶必變。
【譯文】孔子看見穿齊衰孝服的人,就是極親密的,也一定改變態度,[表示同情。]看見戴著禮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卽使常相見,也一定有禮貌。
在車中遇著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體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著車前的橫木,[表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手伏車前橫木。 108 論 語 譯 注
一有豐富的菜肴,一定神色變動,站立起來。
遇見疾雷、大風,一定改變態度。
【注釋】⑴式——同“軾”,古代車輛前的橫木叫“軾”,這裏作動詞用,用手伏軾的意思。 ⑵版——國家圖籍。 ⑶迅雷風烈——就是“迅雷烈風”的意思。
10.26 升車,必正立,執綏。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孔子上車,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著扶手帶[登車]。
在車中,不向內回顧,不很快地說話,不用手指指畫畫。
10.27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⑴之,三嗅⑵而作⑶。
【譯文】[孔子在山穀中行走,看見幾隻野雞。]孔子的臉色一動,野雞便飛向天空,盤旋一陣,又都停在一處。孔子道:“這些山梁上雌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又振一振翅膀飛去了。
【注釋】⑴共——同“拱”。 ⑵嗅——當作狊,j㹯 駿 之貌。 ⑶這段文字很費解,自古以來就沒有滿意的解釋,很多人疑它有脫誤,我隻能取前人的解釋之較為平易者翻譯出來。
關於論語鄉黨和論語鄉黨原文及翻譯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論語鄉黨的詳細內容...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0条)